初秋養(yǎng)生,“2茶1粥”一定要趁早喝,補氣又補虛!
夏天怕熱,冬天怕冷,一到春秋沒精神,愛忘事,容易累,常生病……
相信不少人都納悶:我還很年輕啊,怎么就這么“弱不禁風”像個林妹妹?
其實,這一切都是體質(zhì)惹的禍——氣虛體質(zhì)。
怕冷怕熱易疲勞,得補氣
氣虛質(zhì),顧名思義,是以氣息低弱、臟腑功能狀態(tài)低下為主要特征的體質(zhì)狀態(tài)。
氣虛質(zhì)
形體特征:肌肉松軟
心理特征:性格內(nèi)向,情緒不穩(wěn)定,膽小。
常見表現(xiàn):氣短懶言,語聲低怯,精神不振,肢體容易疲乏,易出汗。面色萎黃或淡白,唇鈀淡,毛發(fā)缺少光澤,頭暈,健忘。
對外界環(huán)境適應(yīng)能力:不而受寒、風、暑熱。
發(fā)病傾向:體質(zhì)虛弱,易患感冒;或病后抗病能力弱,易遷延不愈;易患內(nèi)臟下垂、虛勞等病。
氣虛的成因有先天的,如孕育時父母體弱、早產(chǎn);也有后天的,如飲食不節(jié),或因病后氣虧、年老氣弱等。
飲食要點:補氣
平日調(diào)養(yǎng)可選用補氣的食材,如太子參、西洋參、黨參、黃芪、白術(shù)、黃精等。
氣虛者易出虛汗,可以制粥制茶食用,以補回消耗的津液。
1. 玉屏風茶
材料:黨參6克,黃芪15克,白術(shù)8克,防風6克。
做法:加水以大火加熱滾沸后,續(xù)煮10分鐘即可關(guān)火,趁熱飲用。
2. 參麥茶
材料:太子參9克,浮小麥15克。
做法:加水煎煮30分鐘,代茶飲用。
3. 黃芪山藥粥
材料:黃芪、山藥、麥冬、白術(shù)各20克,糖適量,粳米50克。
做法:先將山藥切成小片,與黃芪、麥冬、白術(shù)一起泡透后,再將所有材料放入砂鍋內(nèi),加水煮沸后,再用小火熬成粥。
日常生活注意
防大量出汗、選舒緩運動
天氣漸涼,氣虛質(zhì)者易感受外邪,如果氣溫突降就要注意保暖。
特別要注意的是,如果天氣燥熱盡量避免大汗淋漓,汗多傷津耗氣,會更虛。
在運動上,氣虛者應(yīng)選比較柔緩的,如散步、慢跑、保健操等,尤其適合太極拳、太極劍、八段錦,都是微微出汗即可。
下面,小編再給大家推薦幾個補氣小動作~
4個小動作,補氣強身特管用
1. 拋空
端坐在椅子上,左臂自然屈肘,掌心向下放在大腿上;
右臂屈肘,掌心向上,模擬向上拋物的動作3~5次,然后換左手重復(fù)以上動作。
以上全部動作為1組,每天練習(xí)5組。
2. 摩腰
端坐在舒適的座椅上,并適度松解上衣及腰帶,以不妨礙摩腰動作為度。
兩手掌掌心相對,快速摩擦至略發(fā)熱后,將兩手掌心置于后腰,進行較快的上下摩擦。
待手掌變涼后,再次搓熱掌心,繼續(xù)重復(fù)上述摩腰動作,直到腰部感覺發(fā)熱為度。
每天做3~5次為宜。
3. 下蹲
兩腳并攏直立,兩臂從體側(cè)提起,向后與腰部摩擦3次后,緩慢、勻速轉(zhuǎn)至體前,呈抱球狀。
隨后身體微微下蹲,兩臂隨之下落于膝蓋上部,下蹲同時呼氣。
身體下蹲至膝蓋不超過足尖時,慢慢吸氣,站起,同時兩臂自然下垂于身體兩側(cè)。
連續(xù)做6~10次為一組,每天做3組。
4. 揉足三里
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側(cè),在外膝眼下3寸。
取穴時,可以將同側(cè)手的掌心置于膝蓋處,手掌貼膝蓋自然下垂,無名指指尖處約為足三里穴。
按摩時,可以拇指點按或點揉足三里,每側(cè)30秒,左右交替重復(fù)3~5次。按摩的力度以按壓后拇指指甲變白為度。
部分參考資料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,侵刪。
文章由東莞珍其道健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整理發(fā)布,提供的知識及觀點僅供參考,一切請按照實際情況為準。